搜尋此網誌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使用 Weylus 把平板當螢幕

緣起:


    前幾天在 Mosir 滑文章,看到有篇貼文說,用直式的螢幕會很好看 code。哇,真的嗎?讓我也好想試試,但.....這錢花不起啊,而且也不是那麼必要,再說,我桌面好像也放不下了


    (望向我那台很破、完全沒在用的 Samsung Tab A7 Lite),應該會有程式可以把你的平板變成顯示用的螢幕,對吧?以這方向查了一下資料,確實是有,它叫 Weylus。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Emudeck & Zero Tier 連線遊戲

緣起:


    那位想用 AI 的朋友後來跟我說,他硬碟的空間不夠,所以他可能要找份穩定的工作,才能再買個電腦來跑 AI。我想跟他說,如果真的那麼想玩的話,我的 comfyui 其實可以借他,至於怎麼借呢?就用 vpn 連 vlan 吧,找了一下資源後,發現有 zero tier 這免費的好東西可以用,它使用上很方便,建立網路後基本上不用再多做其它的設定就能使用,而且給你 10 個連線的額度,很夠用了。

    原本用它就只是想要分享 comfyui 給那位朋友用,沒有想到要打遊戲之類的,是後來跟肥宸分享後,他就問我說,那要來玩什麼遊戲?我才想到,我可以用這個 vpn 來一起玩魔物 4G,所以後來還有研究怎麼在 Steam Deck 上安裝 zero tier 跟 Emudeck。


Zero Tier:


    到他們的網站,可以用 Google 帳戶註冊、登入,進去後 Create A Network,拿到 Network ID 後即可。

    接著在電腦上安裝 zero tier,Windows 版的在安裝完開啟後,它不會開啟什麼畫面,你要去右下角左鍵它的 icon



    Linux 版的,我是看這篇教學,Arch 的可以直接用 pacman 載,ubuntu 用它們的指令稿安裝。裝完後啟動服務,再用 zerotier-cli 來連

sudo zerotier-cli join {Network ID}

    成功的話會回傳 200,之後要回到 zerotier 的網站後台,手動授權裝置的連線。


    這樣裝置就成功跟 vlan 連線啦。

    Steam Deck 的話,找資料時發現這篇 reddit 文章,有大大寫了個 GUI 的程式,在 Steam Deck 桌面模式把它載下來並設定成可執行,再執行它,安裝好之後開啟,然後再接著輸入 network id 連線即可。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本地端 Docker Registry

緣起:


    我要在 MSI 筆電 (Windows) 上跑 ComfyUI Docker,不想再花時間跟網路流量再載一次那個超大的 docker image,所以選擇在 MSI 筆電 (Arch) 把那個 image export 成 tar,然後再 FTP 傳到我那台 N100 上,接著 MSI 筆電重開機,切換作業系統為 Windows,最後用 FTP 從 N100 下載那個 tar 檔並 import。

    export image 成一個 tar 檔

docker save -o <檔案名稱>.tar <目標image名稱>:<tag>

    把 tar 檔 import 為 image

docker import <目標檔案>.tar

    在 Windows 上 import 時出問題,我下了指令後它就卡在那邊,????,它就這樣一動也不動,我等了 30 分鐘後才發覺這有問題,乾,只能另尋其它的方法,借由這次的機會來學習使用本地端的 Docker Registry。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BeagleBone Green Wireless 燒錄 OS

緣起:


    沒錯,我又突然想到,想把我的 Beaglebone 拿出來玩,雖然還想不太到要拿它來幹啥就是了。嗯.... 想到我這篇把作業系統搬到 SD 卡後,好像也沒特別做啥,所以再把作業系統灌回它的 eMMc 好了,畢竟它壽命比 SD 卡長

Adb Wifi Debug & N100 Wifi 除錯

緣起:


    這陣子有想要跟 dc 的一位群友分享 esp01 的東西,可能會需要分享接線還什麼的,想說到時在 dc 用螢幕分享電腦上的程式時,用 scrcpy 連手機,再開鏡頭就能同時分享周遭的畫面,我是有 usb webcam 啦,但它的畫質很差.... 。

    我這時才發現我還沒開過我那台 pixel 手機的開發人員模式 XD (好像也正常,買來後都完全沒拿來做跟開發有關的東西),進入開發人員的選項來開啟 USB 偵錯時,注意到有多了無線偵錯的選項


    哇嗚,能透過 wifi 來進行 adb debug ? 太酷了吧,用 wifi 的話就不會有像使用 USB 一樣的問題,有時手機動一下,啪,斷線。操作起來其實蠻簡單的,這篇其實最主要是記錄除錯的過程,不是說 adb 還 scrcpy 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我 N100 的 wifi 卡。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ComfyUI Container (Arch & Windows)

緣起:


    前幾天莫名其妙的想到,久違的登入 Facebook 滑貼文,就這樣偶然看到這文


    有意思,你成功激起我的性趣了,讓我研究看看。老實說,一開始完全沒方向,那個 Wan2.2 Remix 要怎麼使用啊?再次請教 gpt 老師,老師說可以用 ComfyUI 來操作,再來就用關鍵字去找,看到怎麼把這東西跑起來。

    我一開始是裝在我的 MSI 筆電 (Arch),網路上的 Linux 資源很足,所以在設定跟安裝上沒碰上什麼困難,難的地方是進入 ComfyUI 後,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做,即使有現成的 template,也很常少一堆 model,我也不知要去哪裡載、載完後要把 model 放在哪,痛苦地摸索了一段時間後才比較有概念。

    後來能成功生色圖後,有分享給那位韓國朋友看,他看完後,很希望我能教他,所以我後來還特別去研究怎麼在 Windows 上跑 ComfyUI Container,這邊碰上的問題比較多,比在 Linux 上麻煩些。

    這篇文章來記錄在 Arch 上與在 Windows 上設定環境、跑 ComfyUI Container 的過程。

Esptool 更新 Esp01 Firmware

緣起:


    前幾天跟群友聊,發現他也有在玩 esp01,還有想要弄個點 LED 的功能,但不太會用,所以我起了教學的念頭,不過,也很久沒碰 Esp01 了,最後一次碰是在高中時,距離現在也很遠了。

    試著找教學,發現,哭啊,要上傳的接線還真麻煩,而且我接好後沒辦法正常傳程式碼上去,後來想到,我之前好像有亂搞它,有弄奇奇怪怪的 firmware 上去 (?,所以在弄程式開發前,先來更新它的 firmware 好了。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Ubuntu samba 分享 ramdisk

緣起:


    我的筆電間要傳輸資料時,很常把 Raspberry Pi 的 samba 當成中繼站,電腦 A 傳到 pi 的 samba,然後電腦 B 再從 pi samba 上抓下來。後來想了想,為了傳那些暫時性的資料而消耗 USB 硬碟的壽命,好像超不值的,不是有 ramdisk 那種把 Ram 當成硬碟使用的功能嗎?再搭配 samba 允許匿名的連線,就不用登入 (好像有點不安全就是了),直接用 ram 來高速傳輸檔案,感覺很不錯,所以就在 N100 上裝了 samba,也設置了 ramdisk,換把 N100 當中繼站用。

Ubuntu 分享 Wifi 網路

緣起:


    為了建立我的 Gigabit 區網,我禮拜六時買了一個 switch hub,說來好笑,那天第一次是趁著中午媽媽要我去買午餐時跑去的,我沒先去買午餐,反而先跑去比較遠的燦坤 (輔仁中學那邊的)。結果,還沒到營業時間.... 後來跑回同仁那邊看,便當店沒有營業,所以打電話回去跟媽媽回報,那時原本以為她會罵我說,我前面那麼久是跑去哪了,結果,沒有ㄟ,真奇秒,他就要我先回家,她煮水餃給我們吃就好。

    再次出門是下午,原本我朋友邀我去他家烤肉,但我姐要我先去十字路買燒烤回來,為了省那些機油的錢,我就取消跟我朋友的邀約,就出門買燒烤,回家後就不再出門了。出門買好燒烤後,再跑去燦坤一次,這次就有開了,我最後是買了 DLink 的 5 port Gigabit switch,原本昨天還一直在想說要不要買 poe 功能的,但去了那邊後都沒看到有 poe 的 switch,也好,多佔用個插座孔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我回去後,把我的裝置跟那台 switch 接起來,我 cat6 的網路線剛好夠用,有兩條是不久前買的,有兩條是買分享器時附贈的,有一條很短的是之前工作練習做網路線時得到的。現在,我書房的網路結構長這樣


    虛線代表用 wifi 連接,平常會一直開著的只有 N100 跟 Raspberry Pi,那個 Dlink 就之前文章提過的,只給監視器用 (那個 eth1 是使用 USB To RJ45)。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網路線直連與 Ftp 傳輸檔案

緣起:


    為了讓我自己在家裡方便使用手機的網路,我有買了一台 4G LTE Wifi 分享器,這樣就不用把手機當基地台來使用了


    我的 pi 是用有線網路連著這台 Router,前陣子注意到,samba 的傳輸速度的上限一直在 12 MB 左右,不管怎樣都上不去,所以開始思考瓶頸在哪,我看 Router 的 wifi5 速度標榜有 867 Mbps,USB 3.0 的速度是 5 Gbps,怎麼會只有那點速度,後來再仔細看了一下 Wifi Router 的規格,哦 ~~ 瓶頸就在它的有線網路孔,只有 100 Mbps。好煩哦,總不能又換一個吧,這東西不便宜,我沒錢錢。

    接下來好幾天,我開始研究網路相關的東西,後來還買了台 Switch hub 來操作,學到蠻多東西的,之前在上網路概論時都沒這麼深刻的體會,果然還是要自己有需求,並且實際動手操作過後才會有比較深的印象。

    這篇是一開始在做初步的測試,想試試如果是使用 Gigabit 網路孔做連接的話,檔案的傳輸速度會有多快。

Ubuntu 停用 swap

緣起:


    昨天在用我的 N100 電腦,用著用著,發現系統變好卡,雖然有開著 windows VM,但前幾天明明也是這樣使用,都沒什麼問題的說,怎麼現在會卡成這樣,有時連移動個滑鼠都會卡是怎樣,太扯。

    打開 Monitor 查看,注意到當時的 Ram 用量在 60% 左右,Swap 記憶體也有被使用到。想到那個 Swap 就是用硬碟來模擬 Ram,肯定是它拖慢了電腦的效率,所以我就想把它關掉。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Ubuntu KVM 跑 Windows 11 虛擬機

緣起:


    前幾天一直很想買台迷你電腦來玩玩,想著想著,最後就真的行動,在 PC home 上買了一台 MSI 的 N100,主要是信任 MSI 的品牌,再加上它機器是沒提供硬碟跟記憶體,剛好符合我的需要,可以拔我那台舊的 Lenovo 筆電的去用,反正現在也沒在用它了。


    這幾天玩下來後,哇靠,愛不釋手,
除了打遊戲外,其它方面完美切合自己的需求,低功耗所以可以一直開著,只要 Ram 夠,就算應用程式開一堆,使用上也不會卡。我原本都是用我那台 Rog Ally 接著 Dock 在使用的,它的優勢就是不佔位置,讓我桌面還有空間能放書本,邊看書邊用電腦查些資料或做其它事什麼的,但它畢竟是一台掌機,這種使用方式用久了不知會不會給主機帶來什麼傷害之類的,而且 Usb 裝置接多了,那個 Dock 也會有訊號干擾的現象。現在有了這台迷你電腦,就沒這些問題了,它還有 typc displayport 的孔,能接我那台攜便螢幕,哦耶,雙螢幕,它就成功取代我那台 rog ally,變成我的日常機了。

    它是裝 Ubuntu,因為我懶得再重頭裝 Arch XD,還有,之後應該會讓它長時間跑些服務,用 Debian 衍生 os 跑服務會比較穩 (我聽說),但日常使用上可能還是會需要用到一些只能在 windows 跑的軟體,所以我就想在上面裝 windows 虛擬機,順便學怎麼使用 Linux 的 KVM,之前都沒用過。

    話說,我原本以為我姐回來後看到我又多了一個新的裝置,會嘴我說 "都沒什麼錢了還一直亂買",但我後來發現,她完全沒意識到這件事。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Esp32-Cam Rtsp Server 與 Bluetooth Keyboard

緣起:



    前兩天,我不知怎樣,突然想到之前買的那個 Esp32-Cam,我的腦子一直告訴我說:"嘿,要不要看看它能不能當 Rtsp Server 跑 ?",我:"好啊",然後,我一整天就都在玩那個 Esp32-Cam 了。

    似乎是存放 Esp32 的地方太潮溼,導致它鏡頭的接口生鏽,所以無法使用。我當時上傳完程式碼後,發現網頁頁面的提示說無法初始化鏡頭,這才發現它壞掉。馬的,我還為此出門一趟,去嘉義買個新的回來,沒辨法,當下太想要今天就玩到這功能。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Raspberry Pi 運行 Piwigo Container

緣起:


    還記得我那個裝了 500 GB 的 SSD 的 Raspberry Pi 5 嗎,它目前除了跑 yolo 來偵測狗子之外,還有跑 samba server,儲存空間用的是 1TB usb 外接硬碟,用來放一些雜七雜八的資料,還有備份用。

    一直覺得那 SSD 的空間放著不用實在有點浪費


    最近想到,就讓它跑個管理圖片用的網站好了,放一些表情包跟九日的圖,重點是要有 tag 的功能,當想要表情包來回應時,找起來才會比較快,比單純把圖片放在硬碟或是 telegram 上要好得多。在 gpt 上詢問後,最後是選擇 Piwigo 來用。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初試 App Script

緣起:


    我現在的工作,發薪日是 10 號,9/11 號時有問老闆,她說需要我回報工時,格式如下。我就趁著工作時的空檔寫一寫,有些時間忘了,還能翻翻日記來看那天到底是幾點做到幾點。


    最近想到,每次做這個報表時都要這樣搞的話也太麻煩,直接開個 google spreadsheet 紀錄這些,感覺會方便許多,我印象中它還能寫 script 來處理資料,所以就花了點時間弄了一個小專案。

    這篇文章記錄開發時的想法與遇到的問題。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Raspberry pi PyTorch 影像識別 (二)

緣起:


    接續這篇雖然我在文章最後說我停手了,但後面其實還是有改了些東西,也有把程式搬到我那台裝 ssd 的 pi 5 上跑,那執行的速度確實快上了不少,而且我們神明廳就算加了鐵網,也還是阻止不了那臭狗在我們庭院前的其它地方大便,所以此專案還是有繼續執行的必要。

    我那時是直接把 pi 跟螢幕搬到門口附近,然後用膠帶把 usb 網路攝影機黏在鐵椅上,放到外面。超蠢的,攝影機到晚上時就沒作用了,一片黑;下雨時也是要把它收進來,每天重新放回去又要在那邊橋角度;東西擺門口也很擋路;當蜂鳴器響起時我還是要離開位置跑到門口查看.....。幾天後就懶得再每天手動擺那些東西了,所以最後還是沒起到什麼作用啊 !!!

    我上禮拜真的就受不了,直接跑去外面買了台室外用的 wifi 監視器,果然還是得用專業的器具才能確實的解決我的問題。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Raspberry pi PyTorch 影像識別

緣起:


    前兩個禮拜,那個廢物鄰居被他的朋友載出門,不知去哪工作,直接不管他家的小狗,就把它一隻狗放在家中,不管它的死活。要不是我這段時間有去餵它的話,它可能真的會餓死。

    前幾天發現一個問題,那小狗會跑去我們神明廳大便,不知是不是它已經沒辨法在它家裡找到適合大便的位置,總之,這件事造成我們不小的困擾,我已經掃它大便兩次了。

    為了阻止它繼續在我們神明廳大便,我打算自製一個驅狗器。有上網查,能用超音波來趕狗子,所以想說使用 arduino 搭配紅外線感測器,再加個能發出超聲波的電子零件之類的(?,簡單做。後來仔細去查才發現,一般的蜂鳴器模組是沒辨法做到發出 25K Hz 以上的聲音,如果是想使用 HC-SR04 模組的話,聲音太小,需要加強驅動電路。好麻煩,我又不知怎麼設計電路的東西。

    後來想到,好像不一定要超聲波,用喇叭最大音量播放狗吠聲,應該也可以把那隻小狗給嚇跑。所以後來轉而使用 raspberry pi 來處理,我有 3 代的 pi,它有 3.5 mm 的孔能直接連音源線。不過,要用喇叭的話,就不能單純紅外線感測器偵測到物體時播放聲音,如果進來的是我爸媽,然後把他們嚇到,到時我就倒楣了。所以,更好的方案應該是使用 usb 網路攝影機,搭配影像識別。

    前天下午都一直在搞這東西,雖然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載套件。隔天,我看我爸用鐵網把神明廳的入口擋住,哇,老祖宗的方法果然還是快速又方便


    感覺有點白忙一場,後來想了想,還是有學到不少東西,所以想寫篇文章紀錄。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dotnet NLog 與 Docker Container

緣起:


    我現在自己獨立弄一個專案,上個禮拜有成功把所需的服務都用 docker container 跑起來,彼此間的溝通與協作也正常,所以接下來要開始正式開發後台的程式了,但在這之前,我想先弄好專案 app 的記錄 log 功能。之前還在哈瑪星工作時,有看到我們產品內有用到 NLog 套件來記錄各種程式執行時的 log,用檔案系統紀錄。當程式發生問題時,有 log 檔能看,會比較有頭緒,不然之後正式上線,程式怎麼爆的都不知道,會很可怕。

    這篇文章主要記錄 Nlog 的設定與使用,還有在 Container 上執行時有碰到些雷。

圖跟本文無關,只是想分享一下最近畫的圖


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Rog Ally 安裝 Visual Studio

緣起:


    原本買 Rog Ally 最主要是打 LOL 用的,但後來有幫我舊筆電買新的充電線,所以那台 Rog Ally 就不用再被 LOL 給綁架了,可以拿來玩 steam 或 gamepass 的遊戲。但是啊,我最近都沒什麼想玩遊戲的心,就算是我最愛的魔物也是一樣,wilds 只打了 12 個小時後就不打了。

     現在想拿這台 Rog Ally 來當開發用工具,主要是想跑 Docker,可以跟另一台電腦做網站 API 連線的測試,還想拿來編輯 vs 專案,因為我有點懶得在 arch 跟 windows 間切來切去。

    我其實沒想到,我會需要寫個安裝 Visual Studio 的文章....,因為就真的碰到問題.....。我習慣把安裝檔放到桌面來執行,之前在其它電腦上都沒問題的,怎麼在 Rog Ally 上就不行 ? 還是是因為 Visual Studio 不支援 ? 也不太對啊,撇除那遊戲機的外型,它本身不就是台普通的 WINDOWS 電腦 ?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Dotnet ASP 專案與 docker-compose

緣起:


    上週有思考工作專案的大架構,主幹大概長這樣


    打算都用 docker 來實作,部屬跟搬遷會方便很多,只是要學不少東西,而且在實作時也踩了不少的雷。這篇文章主要是紀錄 dotnet 專案的 Dockerfile ,還有搭配 docker-compose 的使用。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ASP .net core 接收 Esp32 資料

緣起:


    目前回歸社會,到公司後,我的主管請我先研究 Esp32,看這禮拜能不能先弄個簡單的成果出來,傳簡單的資料到後台。由於我那四個月沒什麼碰程式,而且對 dotnet core 其實沒到很熟,所以一開始在開發時碰上好多問題,我只憑著在小哈那最後幾個月的 dotnet core 知識在摸索。

    第一天主要在弄環境,還有研究 Esp32 跟 ASP 的 Web API,第二天中午前有把東西給做出來,這邊想要把結果紀錄下來。

AUR 安裝 VS code

緣起:


    前陣子要裝 vs code 時,發現 arch 官方的是 Code - OSS,如果我想要安裝 Microsoft 發行的版本,需要用去學使用 Arch User Repository 來安裝。所以想簡單紀錄一下安裝的流程。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安裝 Arch Linux

緣起:


    看我師傅都是用 Arch Linux 來作業的,為了跟上他的腳步,所以我也開始學著使用這個輕量的系統。我先是在我 asus x415 筆電上測試,把它當成白老鼠來做實驗,斷斷續續的弄了好幾天後,終於把系統給弄好,而且也有裝了桌面的環境跟其它日常作業所需的功能,後來還有載了 steam,用九日來測試在 arch 上跑遊戲的效果如何,很驚訝地發現跑起來超順的,我想,應該要歸功於 Arch 簡潔的架構,他不會像 windows 那樣在背景跑一堆有的沒的,除非你自己去啟動那些服務。

    體會到 Arch 的強大後,我後來也把那台 MSI KATANA 17 B13V 也換成 Arch,把原本的 Pop_OS 給換掉。這篇文章想記錄安裝系統的經過,如果不小心弄爆系統的話,下次可以快速重裝一個。踩了不少雷,也學到不少經驗。